新闻动态

海丝非遗展明日结束 泉州项目延展至明年1月3日
2017-12-13 08:16:37      来源:泉州网

听!非遗大师分享传承故事

泉州网12月13日讯(记者 蔡紫旻/文 林劲峰/图)11日启动的海上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亮点纷呈,来自亚洲、欧洲、非洲8个国家的11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团队,携带各自的独门绝技和精美作品,分别于泉州府文庙、鲤城区文化馆、新门街花灯馆、通政巷苏廷玉故居等4个展区内,为参观者现场“露一手”。

 

精美的苗族银饰吸引外国友人

欣赏精彩的非遗项目展示之余,这些古老技艺背后的故事,也同样值得人们知晓。记者昨日探馆时,非遗传承人们纷纷分享与非遗项目有关的故事。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四大展区的国内、国外大部分非遗项目展出持续到明日,想一睹真容的市民们请抓紧时间前往观看。各展区的展出时间从每天上午9时开始,到下午5时结束,中午不休息。为了让更多市民们欣赏到泉州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府文庙展区的泉州展馆,展出时间将延长至明年1月3日。

 

孩子们在参观色彩艳丽的唐卡

苗族银饰 精美作品吸引外国“迷妹”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家女儿吴春秀是一位年轻的“80后”,作为这项技艺的第九代传承人,她接触银饰锻制的时间已有20余年。

吴春秀的父亲吴水根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从小受家中长辈熏陶,她在七八岁的时候,就跟着家人学习银饰锻制技艺。苗族银饰以拉丝和雕刻工艺为特点,细细的银丝在吴春秀的手中,变成一朵朵层次繁复的花,薄薄的银片经过雕刻也展现出精美的纹路,将这些细小的构件组合起来,便成了吴春秀展台前最引人注目的作品——一艘纯银帆船工艺品。

银饰对于苗家女子有特殊意义,每个女孩从出生起,就会收到来自外婆和母亲的银饰礼物,一直到女孩出嫁时,母亲会把祖传的银饰交到她们手中,把美好的祝福传承下去。而在节庆和出嫁时穿戴齐全的全套银饰品重达20斤,包括项圈、手镯、头饰、银衣等。

吴春秀的银帆船引来不少参观者驻足。来自克罗地亚的Linda和Catica一见到帆船就露出惊讶的表情:“太不可思议了!这是你做的吗?”两位金发姑娘跟随克罗地亚的艺术团来泉州参加中东欧国家文化季活动,虽然是首次到泉州,却有满满的收获:“我们很喜欢泉州,这里有热情的人民,丰富多元的文化,还有令人惊叹的非遗展,真的不虚此行。”

 

土耳其的湿拓画让人称奇

留青竹刻 方寸之间融合诗书画印

莆田的留青竹刻利用薄似纸张的竹皮进行雕刻,是融合雕刻书画、诗文、印章、造型于一体的工艺品。

这项技艺的传承人刘建新说,学习竹刻的过程,就是内外兼修的过程。“学习竹刻时,诗书画印各项技艺都要涉猎,这才看得懂你要雕刻的书法、画作好在哪里,精髓是什么。而入门后,还要形成自己的哲学观、美学观,唯有这样,才能形成风格。”刘建新指着一块宽6厘米、高3.5厘米的竹刻《心经》告诉记者,竹刻不可修复,雕刻中错了一笔一画都不行,因此需要沉得住气、静得下心。

古老唐卡 与北宋名画用相同颜料

故宫举办的“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曾吸引参观者排队数小时争睹名画真容。北宋流传至今的名画《千里江山图》之所以近千年不褪色,奥妙就在于画家作画时使用的颜料,全是由名贵的天然矿石制作而成。而非遗展中的唐卡,用的也是这样的颜料。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民间绘画艺术。来自青海热贡的仙巴格勒和多吉加南指着一幅1.1米高、2米宽的唐卡画作告诉记者,这幅画由三个画家历时两年完成,一块10厘米见方的色块,就需要一整天的时间才能画好。“唐卡的颜料,用的是矿物颜料,绿色是绿松石,红色是红珊瑚,金色是金粉,画家们在天然棉布上使用这些名贵的颜料,经过多层上色,只要保存得好,不管多久都不会褪色。”多吉加南说,为了将这门技艺传承下来,他俩现在不仅作画,还联手开办学校,希望有更多年轻人能从事这门古老的绘画艺术。

柘荣剪纸 用泉州元素展现海丝主题

宁德的柘荣剪纸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在传承人手中,幻化出形态各异的剪纸艺术品。

传承人孔春霞的作品中,也有不少泉州元素,如惠安女、东西塔等,契合海丝主题。来泉州参展期间,她特地带来了剪纸作品的底稿继续创作,画面上的惠安女、东西塔、海浪、帆船等元素,象征着泉州与海丝的深厚渊源。孔春霞说,接下来,她还将创作一系列与海丝有关的作品,用线条精细的剪纸作品反映人们的美好生活景象。

湿拓画 神乎其技“水中花”

如果要问哪个非遗项目的人气最旺,那么府文庙的土耳其湿拓画肯定能挤进前三。从开馆到接近闭馆,非遗传承人伊尔迪兹的身边,总是挤满了好奇的市民,每一幅画作出炉时,总会引起围观者惊叹。

人们常常用“水中花、镜中月”来形容事物的不可捉摸。湿拓画传承人却通过高超技艺,让“水中花”变得可以触碰。在一块长方形盛水浅盘里,伊尔迪兹轻轻地把不同颜色的颜料滴入水中,一朵色彩艳丽的花在水里逐渐被勾勒出来,由于颜料不溶于水,这朵“水中花”静静开放在水中,待到伊尔迪兹把画纸轻轻放入水中后,颜料被拓到纸上,“水中花”就变成了纸上的画。

泉州非遗 沉心静气传承技艺

泉州是全国非遗大市,也是全国唯一拥有联合国三大类非遗项目的城市。除了展出80余件非遗作品之外,泉州花灯、江加走木偶头雕刻、泉州漆线雕、泉州花灯制作的非遗传承人们也出现在非遗展场馆中,现场展示拿手绝活。

黄紫燕是江加走木偶头雕刻的第四代传承人。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黄义罗的长女,她从小看父亲雕刻木偶头,耳濡目染之下,也就有了兴趣。当木偶头雕刻传到黄紫燕这一代时,她和妹妹黄雪玲挑起了传承的担子。木偶头雕刻要经过20多道工序,光是初坯雕刻成型后的上黄土粉过程,就需要刷上20多次,每一次刷完,都要日晒至完全干透;偶头的头发、胡须全是真发,需要人工凿出一个个细孔,再把加工后的真发粘上去。父亲去世后,黄紫燕和妹妹决心把这门手艺传下去,如今,她们开设工作室、培训班,希望有更多新面孔出现在木偶头雕刻行业。

泉州台商投资区张坂镇的上塘村,是泉州漆线雕、木雕匠人的集中区域。在府文庙泉州非遗展馆中,几件漆线雕展品的作者均为黄姓,他们都来自同一个地方。传承人黄雪玉是漆线雕的第四代传承人,展馆中有三件作品就出自她之手。在一尊光滑的陶瓷作品上,她用搓揉成细线的漆线,巧妙地盘、结、绕、堆,装饰出各种图案。一尊做工精细的漆线雕作品极为费时,少则数月,多的费时长达一年。“漆线雕十分考验耐性,要沉住气、静下心,如果不是真正喜欢,真的无法坚持下去。”

惠安影雕传承人蒋清兰对照照片勾勒轮廓,用特制工具在石材上一点点凿出高度还原照片的图案;花灯传承人傅草艺把脱胎工艺、粉线雕工艺、贴金工艺等运用到花灯制作上,希望赋予花灯更多形态……传承人们用自己的坚守,将泉州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并不断发扬光大。

【编辑:蔡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