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论坛

诠释多元文化 共享海丝艺术——来自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发展论坛的对话
2017-12-12 08:50:58      来源:泉州网

诠释多元文化 共享海丝艺术

——来自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发展论坛的对话

编者按:昨日举行的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发展论坛上,来自德国、法国、美国、乌克兰等国以及北京、上海、台湾等地的艺术家,从不同视角诠释多元文化魅力,增进文明交流互鉴。论坛以“共享的价值——艺术在海丝文化中的多元发展”为主题,下设三个分论题,由国际上具有影响力、国别代表性的演讲嘉宾从科技、政治、经济、艺术和文化等不同领域进行演讲与对话。本报撷取论坛上的部分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主旨演讲一

扬起海上丝绸之路的艺术风帆

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发展论坛举行

范迪安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教授

在昨日的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发展论坛上,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带来了题为《扬起海上丝绸之路的艺术风帆》主旨演讲,从中国艺术的海外传播、西方艺术的海路东来、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三个维度阐释了海上丝绸之路对世界艺术交流的重要作用。

“早在秦汉时期,我国的历史文献上就有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记载。历史上的‘海丝’既是商贸之路,更是一条艺术交流之路,将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范迪安说,“今天,我们在泉州这座‘海丝’城市来讨论艺术的交融与创新,是非常应景的,因为早在千年以前,泉州就是东西方文化密切来往的见证。”

“在先后发现的‘南海一号’等‘海丝’沉船上,出土了大量以瓷器为代表的文物。以往我们多从商贸出口的角度看待这些器物的价值,然而不容忽视的是,这些器物同样荷载着东方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范迪安说,“虽然当时没有像《清明上河图》这样的大幅中国画卷传到西方,但瓷器上对古代中国生活风俗、城市面貌、建筑风格、风景园林的描绘,犹如许多片断构成的中国文化百科全书,让西方人对中国这个东方文化大国有了了解和想象。甚至随着这些器物不断得到西方上流社会的青睐,中国艺术审美也逐渐进入了西方主流文化。”

“而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单向的艺术之路,更是一条双向的文化交汇之路。以油画传播为例,在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人利玛窦将油画带入中国,同时期的《程式墨苑》也及时收录了西方绘画;到了清代,随着郎世宁、王致诚等西方画家来华特别是成为宫廷画家,出现了中西结合的绘画样式,描绘了大量花鸟和历史事件,人们发现,原来绘画也能够成为见证历史的形式。”范迪安说,“到了20世纪,更有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滑田友、刘开渠等一代艺术先贤纷纷从海路奔赴西方,学习欧洲的油画和雕塑艺术,也沿着海路将这些西方的艺术形式带回中国。”

“纵观海上丝绸之路的艺术传播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其实文化的传播遵循这一个循环,即文化形态—文化传播—文化理解与感受—文化融合—文化创新,最后再回到文化形态。”范迪安说,“如今,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向世界伸出了友谊的双臂,传递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在这样的新语境下,艺术的传承、交融与创新将为文明互鉴和文化交流作出新的贡献。”

“在泉州,已经建起了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亚洲园、小岞美术馆等独具特色的艺术空间,为人们了解历史文化提供了良好环境,下一步,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文化空间,进一步推动传统资源的现代转换,加强艺术传承与创新,引进优秀国际艺术,传播中国艺术创造,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在新时代,高高扬起海上丝绸之路的艺术风帆。”□记者 郭雅莹

主旨演讲二

“我的音乐早我一步来到中国”

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发展论坛举行

迪迪埃·马洛安尼 法国电子乐团“太空乐队”(SPACE)创办人、作曲家

学习音乐,学习各种形式的艺术,这是全球所向往的一种学习方式,我们借助声波,借助特定的结构传播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古典主义音乐的力量可以超越国界,超越社会阶层,跨越不同文化背景,进入到每个人的心中,最终融入人们的意识,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当然,古典主义如果没有不断更新,它就会走向消亡。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古典主义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自己创新和演化的步伐。钢琴成为18世纪一个重要的基础乐器,20世纪50年代,合成器出现,著名的马特诺声波引领我们走向新技术和艺术的整合。

在上个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摇滚乐把流行乐和古典乐进行结合。在法国,音乐家皮尔·亨利与莫斯利贝加合作,创造了电子流行乐和现代音乐形式。虽然我并不清楚所谓的这些事实,但在我离开音乐学院,开始演艺生涯时,我不知不觉地被它影响了,太空乐队应运而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可以对创作产生影响。在1970年,我买了一台合成器,当时,它只用于录音室,需要频繁地调音。合成器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但当我开始使用合成器进行音乐创作时,我瞥见了巨大的可能性。

从那一刻起,我不由自主地受到了太空乐队的音乐的吸引。首先,它代表宇宙概念。同时,我越来越了解这种音乐的技法,知道如何通过合成器创造更为观众所喜欢的音乐。这种音乐有神奇的力量,能够跨越地域,直指人心。当时处于冷战时期,人们的冷战思维仍然根深蒂固,但我的音乐却插上想象的翅膀,创作的第一个曲子《Magic Fly》在苏联大受欢迎。我的音乐迎来了发展好时期。

我了解到,我的音乐已经早我一步来到中国。20年前,我的音乐被运用在中国电视节目《动物世界》中,并将用于2018年在中国及全球影院上映的同名电影中。音乐的传播速度比人类的脚步更快。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中国,我很高兴能够与中国的交响乐队进行合作,希望未来能和中国有更多的交流机会,甚至能够在中国的太空空间站上进行音乐交流。 □记者 许雅玲 整理

分论题一

不同的创造——新海丝语境下的多种可能性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历史之路,更是一条文化发展之路。

在历史上,它连接着中外贸易往来,担当了文化交流的使者。在当下的“新海丝”语境下,它又将发挥什么样的新作用呢?昨日上午,在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发展论坛的分论题一部分,来自音乐、建筑、影像、视觉艺术、戏曲艺术等艺术门类的多位领军人物齐聚一堂,围绕“不同的创造——新海丝语境下的多种可能性”深入讨论。 □记者 郭雅莹 许雅玲

打造一部代表中国的“南音交响”

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发展论坛举行

关峡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团长、作曲家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倡议借用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事实上,当我们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古丝绸之路起始于商品交换,商品交换的背后是文化沟通,文化才是真正贯通“一带一路”血脉和经贸的重中之重。

过去三年,我们乐团在新海丝语境下的交响乐创作创新方面做了很多尝试。我们选择福建省作为地理上的切入点,选择南音和交响乐的结合作为音乐文化上的第一个切入点。南音保留着古乐器的特征,2009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流传在闽南地区、港澳台地区,还流传到东南亚国家,形成了一个约五千万闽南人的南音文化圈。我们从建立话语体系入手,搭建演出平台,交响乐创作很艰辛、周期很长,传统文化必须经过转化才可以生成一种新的形态跨出地域,让更多观众欣赏。再者建立基地很容易,但是建立起来做什么?我们做三件事:第一是“常过来”,我们经常组织作曲家采风;二是“抓作品”,这个是核心。南音交响是这两年的重中之重,我们会精选组合,最终打造一台可以代表中国的南音交响,希望有机会把南音交响带到泉州,通过互联网传播到全球;三是“多反哺”,让闽南人检验我们的作品,享受我们的成果,帮助我们精益求精。

我们希望能够吸引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作曲家到我们的基地采风,希望与海丝沿线国家密切协作,促进文化产业互鉴共赢,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寻找艺术根源再创造

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发展论坛举行

朱锫 朱锫建筑事务所创建人,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

先从元代画家高克恭的一幅自然山水画的感悟说起。

此画中,自然景观几乎占据了画面的全部,仅角落有一点人工及其文明的痕迹,这就体现了“自然为大”的态度。在中国的视觉艺术中,特别是山水绘画都相对抽象,主要是关于经验和感悟的再创造,画面中常常出现大量的留白,实际上展现的是一种有无和虚实的关系。

绘画如此,建筑亦然。自然建筑不是景观建筑,也不是绿色建筑,不是指狭义的自然,而是一种自然的态度,是探究建筑背后自然建构的法则以及建筑与特定的地域气候、地方文化之间的一种“血缘”关系。通过这样的思考,我们可以寻找到建筑最基本原始的建造道理,并赋予建筑以自然观以及经验为主导的中国的艺术精神。

之前我设计的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大理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泉州海丝公园“绿房子”山园,都是我在自然建筑领域的实践。山园的设计源自中国园林。实际上,当代和传统园林给人的感受,就是在一个很闲暇的时光行走的经验,山园就是想还原这种体验。很难说这是一个亭台还是一个建筑,但它有阴影,有小的院落,能够营造一个小的微气候,就如同夏日炎炎里泉州老民居院子里有的凉风习习一般。

所以我认为,自然建筑主要就是寻找根源与再创造。我觉得中国的文明和西方的文明也是息息相关的,我们今天所有的艺术、建筑、音乐都有着自身的传统根源、文化根源,但如果要创造“新海丝”语境下的新可能,就需要在寻找根源基础上再创造。

泉州象征阳光、开放、勇敢

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发展论坛举行

尔冬强 上海尔冬强丝绸之路视觉文献中心理事长,香港中国通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我的丝绸之路故事从2000年开始。多年前,我在泉州博物馆看到一面船舶旗帜,从此,这面旗帜就在我的生命中飘扬。“泉州”二字于我而言,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空间概念,而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象征着中国人阳光、开放、勇敢的精神。说到这里,我想为泉州鼓掌。

敦煌50多个洞窟的70多幅壁画中,有100多条舟船。古代先人为什么有这么丰沛的生命激情和广阔的生存空间呢?因为我们有一个伟大的发明,就是中式帆船技术和中国航海术。我认为这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中式帆船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里,是领先世界上很多地区的。很久以前,全世界只知道两个著名港口,一个是亚历山大港,一个是刺桐港,也就是今天的泉州港。在大航海时代没有到来之前,是中国人和阿拉伯人活跃在海上,驰骋世界。一条大船进港靠岸,就是一个巨大的新闻发布会,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组成了港口城市多元共生的文化景观。我希望,泉州能够在古帆船研究领域里投入更大热情。

除了古帆船这个物理遗存,更多已经消失的东西是记录在人们记忆深处的。所以这些年,我也在做一些口述历史,来打捞一些历史的记忆。重走完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后,我办了《一个人的丝路》展览,我希望,有一天能在泉州这样一个伟大的城市举办个人海丝汇报展。

文化交融应尊重当地传统文化

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发展论坛举行

加里·希尔 美国当代艺术家

这次来参加这个论坛,我似乎有些“不合群”,但是我还是会尽我最大的努力融入海上丝绸之路艺术交融的讨论中。

在这里我想分享三个我在视频艺术创作中的尝试,分别围绕词汇、社区记录、人与人面对面主题。我所创作的艺术与其说用于审美或其他公共效能,不如说是一种思想表达工具。

其中一个视频是我在2001年7月拍的,有点像纪录片,概念援引了手风琴的开合效果,以画面、黑屏相间出现的方式,通过调整画面、黑屏的出现时间来达到拉伸时间、空间的效果。拍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人,他们有的很友好,有的显现敌意。通过视频的表现,这种情绪和感受被放大,更加直观。

还有另外一个视频是我在西雅图拍的,这过程中我还认识了一位印第安人马丁·科斯伦,通过创作,我和他因缘际会,有了一段难忘的友谊。在和他交流的过程中,我也感受了很多,看到了很多关于艺术追求的坚持和理念。

在这些年深入全球多个国家城市的不同社区进行文化考察和艺术创作后,我对当代文化和传统自身文化血脉都有了深刻反思,我认为,任何一种文化的交融都要建立在尊重当地文化的基础上,要保持文化互相平等,才能达到文化交流的最佳效果。

向世界展示泉州戏曲艺术

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发展论坛举行

王仁杰 著名剧作家、福建文史馆馆员、一级编剧

中国的戏曲艺术是全世界最独特的,福建是戏曲大省,泉州是戏剧之乡。中国现存最古老戏曲剧种之一的泉州梨园戏,在明代时就有往琉球演出的记载,如今更是常应邀到法国、希腊、日本等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及高度认同,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生力军之一。

可喜的成绩下,我们也看到三种现象,第一,对外演出多以木偶、皮影等没有语言障碍的剧目,或改编西洋经典剧目为主,许多中国优秀传统剧目未能介绍给外国观众;第二,当地很多观众是华人华侨,“洋”观众比较少;第三,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演出,都是不赚钱的。虽然这些现象近几年有所改观,但仍然不尽如人意。除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外,中国戏曲工作者缺乏文化自信也是主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许多中国观众对戏曲存在种种误解,诸如戏曲观念落后、节奏缓慢、程式僵化等等,但在国外同行看来,却是中国艺术独特的感染力所在。

我们需要向有着辉煌成就的西方戏剧学习,但也无须妄自菲薄。我分享一个小故事。三年前,在巴黎MC93剧院,300多名观众欣赏泉州梨园戏剧团赴法巡演的首场剧目《董生与李氏》。演出结束后,台下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演员反复谢幕10次,长达8分钟。首演结束后的庆功酒会上,法国MC93剧院经理、著名导演帕切克·索梅尔先生双膝下跪,盛赞泉州梨园戏艺术,以及曾静萍、龚万里两位主角的表演,“达到了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外国人热爱并理解中国戏曲到这个地步。几位欧洲同仁说,你们的戏表达的是人类共同感情,但表达得更美,值得欧洲戏剧家学习。美和爱没有国界。我想,我们应该增强文化自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走出国门,拿出体现独特民族特色、中华文化精神的作品,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分论题二

共同的遗产——跨文化的当代诠释

很长一段时间来,海上丝绸之路充当着文化使者的角色,为艺术与文化的创新不断提供着新鲜血液,促进沿线各国特有的文化产物、艺术品交融发展。

如何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海上丝绸之路产生的文化瑰宝?昨日,在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发展论坛分论题二“共同的遗产——跨文化的当代诠释”的讨论中,4名专家、学者从各自角度,探讨了当下人类对文化遗产的诠释方式。 □记者 吴丽娇 殷斯麒/文 张九强/图

汉语“全球化”或可借鉴英语

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发展论坛举行

西川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教授

语言是国际贸易的基本媒介。不论是海上丝绸之路还是陆上丝绸之路,都与贸易休戚相关,而贸易要顺利进行就离不开语言。不过,关于贸易与语言的关系,我谈论的不局限于海上丝绸之路,还想谈一谈当代世界文化、经济和语言的关系。

可以肯定,古代人做生意不使用英语。根据一些资料显示,1000年前或更早,在泉州码头、市场当中,阿拉伯语算是当时的“生意语言”,这给当地百姓带来的不仅仅是贸易,也接受了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异域文化。由此可见,泉州文化的丰富性和语言的多元是有连带关系的。

而今,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英语已成为国际通用的工作语言,相当于现在国际贸易中的美元结算,这说明我们在用英语表述一个世界结构。事实上,英语如今的地位,也是经过长期的演变,19世纪英国成为全球强国,20世纪美国崛起,这两个国家都使用英语,慢慢地,英语成为世界工作语言。这样的结果表明,英语的发展,包含着许多文化内容,包括殖民扩张的文化,以及音乐、电影、戏剧等英语文化,在时间的推移中确立了一种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这就是英语本身的魅力。反观中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今后汉语在全世界的推广,或许能从英语的“全球化”中得到些许启示。

新海丝将带来更多文化盛宴

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发展论坛举行

亚历山大·科赫 德国历史博物馆(柏林)前任主席,柏林自由大学荣誉教授

据中国国家文物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有约5000座博物馆,游客量达9亿人次,该数据今年还呈现上升趋势。我在泉州海交馆看到一些历史文物,从中可以得知,古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进行了一系列的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也就是说泉州的全球化进程从那时就开始了。不止如此,造纸技术、多种宗教文化、摩尼教碑文、马可波罗日志等,都印证着泉州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口岸,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热闹城市,上述这些都是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文化,也反映着文化的多样性。

目前,全球许多博物馆已建好或正在建设,如果要想取得成功,就要找准契合点,既要有本地特色,挖掘当地资源,又要用科学方法整合当地文化遗产,保留最真实、最原汁原味的优秀文化;要因地制宜,要有创新地把博物馆建成地标性建筑,同时结合营销策略、可持续的投资方案等,用“讲故事”的方式,串联起过去、现在和未来,战略性地开发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等。

当前,许多沿海城市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将给博物馆的发展带来挑战,也迎来巨大机遇。我相信,和古海上丝绸之路一样,新海上丝绸之路也将代表全球化,通过博物馆为人类带来更多文化盛宴,让大家共享遗产和文化多样性。

希望泉州到国博举办海丝文化展

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发展论坛举行

谢小铨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海丝历史上提供了一个文化包容、经济繁荣、自由开放的城市范式。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港口,泉州在宋元时期一度成为东方第一大港。1974年8月,泉州市东郊出土了一艘远洋木船,后来正式定名为泉州湾海船,在船上发现了大量的香料和文物。这个是海上交通史的重要发现,也是海丝文化重要的遗存,以及我国文物考古工作的重要收获。有关泉州瓷器远销海外最有力的证据是“南海一号”和1996年在西沙海域发现的“华光礁一号”。据研究,“南海一号”与“华光礁一号”的始发港皆为泉州港,两艘南宋沉船的出土验证了中国的瓷器早在宋代就远销海外。华光礁沉船为中国传统的水密舱技术增加了新的例证,可见泉州地区的制瓷及造船的历史悠久以及在古代海丝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站在21世纪的今天,泉州应当如何从文化和艺术的角度沟通世界、沟通民心,参与到新时代海丝建设中,值得思考。泉州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加上在古代海丝历史上的重要位置以及深厚的多元文化传统,为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有机会,希望泉州在国家博物馆这样的平台举办海上丝路文化展览。

以开放交流心态 传承故宫文化

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发展论坛举行

果美侠 故宫博物院宣传教育部副主任、研究馆员

一个月前,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在紫禁城宝蕴楼迎接了美国总统特朗普夫妇。宝蕴楼是民国时代建造的,在历史上,这里的前身是咸安宫。雍正七年,雍正皇帝在此设立咸安宫官学,这是为三旗子弟设立的官方学堂。在所有学科中比较有意思的是教授拉丁文,以便于与当时世界的成员进行交流。教授拉丁文的是法国人巴多明,还向康熙皇帝传授人体解剖学。欧洲著名的人体解剖学被翻译成满文,其中有讲眼球结构和内脏结构的,这样的形象在当时中国宫廷里面来讲接受起来有一点冲突,在文化的沟通过程当中有一个相互调整适应的过程。

故宫的收藏文物中有非常丰富的外国文物,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类别就是钟表。有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片中主角之一的王津已经在故宫博物院工作了几十年,长年和钟表的零部件打交道。第一个进到紫禁城里的传教士利玛窦,当时送给皇帝的礼物就是钟表,放了很多天不走了,皇帝觉得这个钟表坏了,就让送他礼物的外国人帮他修,修好以后就让他留下来负责修缮钟表。外国人在清朝宫廷里都是担任钟表修复师和制作师。

故宫在发展过程中,跟世界各地的人们有过各种交流。作为一家大型的综合博物馆,故宫也在跟世界各地的同仁们进行专业的交流包括展览的交换,希望未来有更多的机会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展现给世界各地的朋友们。在海丝文化发展过程中,中国文化和外界的交往从来没有断过,所以我希望这种传统能够在故宫的文化传承中继续发挥好的作用。

分论题三

多元的视角——全球化的拓展与深化

海丝文化绝不是单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可以形成的,它融合了多种文化的特点,经过长时间的互相学习和影响,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标签。在新的时代命题下,海丝文化将如何发展?昨日,在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发展论坛的分论题三“多元的视角——全球化的拓展与深化”部分,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嘉宾,从国际化的角度出发,结合本地的艺术文化发展状态和自身实践经验,对跨地域、跨民族、跨领域的文化交流、融合进行了多元的阐释。□记者 游怡冰 王丽虹/文 张九强/图

“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文化作用

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发展论坛举行

伟利奇科·瓦连京 乌克兰驻华大使馆前文化参赞、乌克兰国立建筑与美术学院院长外事总顾问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唤起了沿线国家的历史记忆,也赋予了发展全新的时代内涵。对于中国来说,“一带一路”倡议是在中国经济、文化进入新条件下的发展模式,也是中国向西开放的重大决策;而对于乌克兰来说,“一带一路”倡议代表着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它包括文化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区域化等发展趋势。

而“万里茶道”是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在这里,“万里茶道”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是指茶叶贸易物流上的“万里茶道”,另外一个指的是包括乌克兰在内的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在非物质上的“心灵通道”和文化融合渠道。无论是“万里茶道”还是“一带一路”,都是一种文化继承,是中国通向欧洲的文化交流之路、友谊之路。

在文化和人文交流等方面,“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四大优势。第一,区域交流优势,搭建了中国与国际间交流的便捷通道;第二,产业基础优势,在中国鼓励走出去的12个产业中文化产业达到3—4种(电影电视、动漫游戏、文化旅游项目等);第三,教育科技优势,从高校数量、在校师生人数、科技创新平台、文化集群密度、高新技术专利等指标分析,中国在沿线国家中具有一定的优势;第四,文化传承优势,中国东南临海地区基本上都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口地和中转站,汉口、泉州等华东、华南地区以及敖德萨黑海港口城市分别成为海上“万里茶道”的起点和目的地。

保护海丝文化遗产应从文化生态入手

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发展论坛举行

陈燕 福建省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泉州人,从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研究已经有10年时间。海上丝绸之路在成就了世界性贸易网络的同时,也留下了众多丰富多元、原真度高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了一定威胁。当下我们对海丝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从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入手。

文化生态是文化的发生、发展与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2007年,文化部正式批准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厦门、漳州、泉州三地先行开展了闽南地区的文化生态保护。这标志着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进入了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阶段。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华文化与海外文化的先发之路,是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之路。泉州拥有我们所熟知的万寿塔、开元寺、清源山等众多的海丝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国家和地方都投入了大量资金,对海上丝绸之路的遗址进行了维修和环境整治。除了这以外,我们更应优化文化遗产的保存和生存环境,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维护文化的多样性,保护优质的历史文化,为文化的持续发展和整体性的生态保护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展文化交流,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跨文化觉醒带来的艺术创作领悟

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发展论坛举行

马格达莱纳·希尔 美国当代艺术家

我想介绍一下我的个人旅程,我的精神信仰转变的旅程。我生于1978年,成长在波兰。在16岁那年,我经历了我的第一次文化与精神觉醒。艺术创作成为我释放的途径:去创造,去触摸直觉的意识,去使之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素描、绘画、制作饰品、弹吉他、唱歌……这些行为让我能够表达自我,进行自我激励,发现美为何物。但即便如此,关于生命与死亡的哲学命题依然萦绕着我。我的精神之旅于是启航。

另一个我的文化冲击与觉醒的时候是我移民到阿姆斯特丹,这边的创新,文化多样性,个性化的释放和表达令我震撼。短短20年间,我经历了巨大的政治、社会、宗教文化与制度的跨越。这种跨文化的成长背景和文化冲击塑造了我对生命的理解,也对我的艺术创作影响深远。

有一些著作对我影响深远。保罗·柯尔贺的《炼金术士》让我对时间和因果有了新的认识;甘地的《自传》向我展示了即便在极端的政治环境中,非暴力主义也能有强大的能量。此外,我在阿姆斯特丹、克拉科夫和伦敦学习过摄影与电影。我导演了一部短片《薰衣草带》,讲述的是原本互不相干的蜜蜂养殖人和薰衣草园丁的人生奇妙交汇的故事。我想要展现死亡的必然和近在咫尺,这样我们可以更加熟悉这一通向另一维度的个体过渡。

共享共制共生:从文化的想象到实践

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发展论坛举行

谢佩霓 何创时艺术文教基金会执行长

一个地方的文化史,便是其社会史,也是世界史。8月底,何创时艺术文教基金会和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合作让我感触良多。泉州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正在面对新的发展节骨眼,令我有很多思考。

从悠远千百年的港口城市历史沿革为发想,意大利佛罗伦萨、法国巴黎、英国伦敦、美国匹兹堡水岸都市,在商业化、工业化发展顺遂取得政经枢纽地位之后,经由强化多元开放、兼容并蓄的文化发展策略,终究由年轻急进而成熟大器,成为以艺术文化蜚声国际,影响力跨时空遍及寰宇的大都会。在这其中,有很多值得泉州乃至许多城市总结和借鉴的经验参考。

我们的原则就是从共通的文化基因里寻找共通的语言,然后透过国际共制或者跨领域的共制,形成一种文化的共鸣。最大的挑战,是要尽量从人本和人文的角度出发。

一直以来,我致力于梳理跨领域、跨种族、跨地域的共有文化基因,形成不同文化间共命、共生、共荣的文化想象。这种文化交融现象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间文化的融会贯通非常相似。透过这一系列实践,经由分享已经实现的案例,意欲探讨透过艺术作为工具,以市港串联海上丝路之有利性、有效性与必要性,也冀望能对华人世界与世界在未来产生崭新互联网有所启发。

艺术创作需要更多思想碰撞

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发展论坛举行

弗朗索瓦·米肖 巴黎市立现代艺术美术馆首席策展人

抽象艺术大师赵无极于1948年乘船去巴黎。在巴黎,他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一些艺术家,这些艺术家为他的创作提供了许多灵感源泉,东西方艺术交融的结果让赵无极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明年6月份,巴黎市立现代艺术美术馆将举办一个赵无极的画展。

我们尝试着去到不同的国家,去到不同的大洲,去探索不同的文化,探索艺术表达,探讨艺术家与生活,与他们所生活的地点的关系。如果赵无极之前没有去到西方,没有去过法国,那可能他很难和西方这些艺术家建立起这么密切的联系,并且受到他们的影响。自2000年以来,任何一个国家的艺术家都可以不旅居国外而在本国闻名,并获得了在任何地方创造或展出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机会。这样的变化对赵无极一代是不可能想象。

现在我们会有新的媒体网络来作为一个沟通的工具,如果我们能够说出任何一个艺术家的名字,我们就能够找到这位艺术家的头像和相关的艺术信息。但在我看来,艺术家去到海外,跟不同的人进行交流,仍然是其个人艺术生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任何艺术家如果他们想要突破,仍需要与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进行更多思想碰撞、融合。

【编辑:赖闽荣】